園所訊息
入學時機2關鍵:生活能力、免疫力 |
就廣義來看,只要離開父母及熟悉的環境,進入外界的團體學習,不管是一次性或連續性的經驗,都算是上學。而更嚴謹的定義,是指孩子離開父母(父母不陪同),獨立在家庭以外的空間裡學習。孩子可離開家庭進入團體學習,有兩個層面的意義,包括了心理情緒及生理抵抗力。 進入團體生活要有社會人際能力,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安全感。一般會鼓勵家長,等到孩子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,甚至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,如上廁所、吃飯,再讓孩子上學,比較不會出現適應困難的問題。 現代大多是雙薪家庭,很多孩子一、兩歲就得上幼兒園,這時期的寶寶免疫系統發育尚未健全,很容易在團體中受到感染。一般建議等到孩子四歲、抵抗力好一點再送去上學,否則大人就要有心理準備,通常得花上半年的時間,接受孩子每週大小感冒不斷。 ◆做好準備,上學更輕鬆 孩子在嬰兒及學步兒時期,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良好的安全依附關係,爸媽唯有敏銳回應孩子的需要,寶寶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。到了兩、三歲以後,孩子自然就會想往外探索,也有可能吵著要上學。從情緒發展的角度來看,孩子去上學多會出現適應期以及對陌生人的焦慮感,有必要提前進行心理準備:調整作息、幫孩子準備自己的小書包、帶他到學校走走、拜訪幼兒園老師,以熟悉學校的環境與設備。 ◆多給鼓勵,幫助孩子適應 一般來說,孩子實際上學後會有適應期,這段期間需克服兩大重點:情緒與作息的調整。通常作息不穩定的孩子,會以黏人的方式來獲得安全感,適應時間會拉得長一點。但即使作息很正常,幼兒初到新環境一定會焦慮,可能哭著不想爸媽離開,這就稱為「分離焦慮」。 孩子剛開始上學,爸媽可在學校多陪他一下,絕對不可以偷跑。如果爸媽要離開,一定要說再見,並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來接他,而且最好提早一點到。 孩子放學後,爸媽不要問:「你有沒有想我?」孩子被這麼一問,會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才符合父母的期待。爸媽可以問一些學校裡有趣的事,例如::交了什麼朋友、吃什麼點心?當孩子發現上學的有趣,也對父母有了信心,獨立性會逐漸增加,更樂於探索世界。 ◆如何克服分離焦慮? 不是每個孩子上學都會哭,有些孩子卻可以哭上一年半載。每個孩子的適應狀況不同,平均大概會哭兩、三個星期左右。想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,家長可與幼兒園老師溝通,先陪著孩子在教室上課一個星期,並漸進式的拉開與孩子的空間距離。一開始,媽媽可坐在孩子旁邊,然後慢慢挪到教室外面,再拉到校園的某個角落;孩子想看媽媽的時候,媽媽可以過來一下。 幼幼班及小班的兩、三歲孩子,仍處於自我中心階段;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則會開始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一旦進入團體生活,會產生「我想和別人做得一樣好」的想法。所以,在家裡不好好吃飯的孩子,通常到了幼兒園後,為獲取同儕認同,就會乖乖坐著吃飯。 若是獨生子女家庭,父母可以替孩子創造環境,讓他提早懂得和同齡的孩子互動。比如幾個家庭同時出遊或互訪的經驗,都屬於社會的互動與人際的練習,也可幫助孩子做好入學的準備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