園所訊息
孩子頻眨眼、裝鬼臉,兒科醫師:這些都不是壞習慣! |
最近孩子常常出現眨眼睛、清喉嚨、裝鬼臉等表情行為,家長開始擔心孩子哪裡學來的壞習慣?上網蒐尋卻發現,會是妥瑞氏症嗎?兒科專家為您解惑… 妥瑞氏症( Tourette syndrome )會反反覆覆、好好壞壞地出現半不自主性的動作及聲語上的tic。tic在華文上一直缺乏適當的翻譯,就像它短促的英文發音一般,最常出現的有眨眼睛、噘嘴、裝鬼臉、聳肩膀、搖頭晃腦等快速而短促的動作,和清喉嚨、擤鼻子、發出類似罵人的“幹”音、或一長串詛咒的聲音等。觀察tic持續一年以上,就可以確認是妥瑞氏症。 有些字典將tic翻譯作習慣性抽動並不正確,tic不是壞習慣,也不是常被誤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病,更不是故意要引人注目的動作,有人翻譯作抽搐,但又易和癲癇發作混淆。 環境因素不會造成妥瑞氏症 當患者專心於某一事物時, tic常會自動消失,例如:彈鋼琴、看卡通或玩電視遊樂器時就沒tic了。就目前之了解,環境的因素並不會造成妥瑞症,但是壓力及緊張有可能明顯地影響tic之發生頻率及強度,熟睡時大多完全消失。據估計每兩百人至少有一人患有妥瑞症,患者多於五、六歲時發病,青春期時可能加重,成年前六成左右的患者會自然痊癒或症狀明顯減輕。 藥物治療目的是降低症狀 不論是醫藥的或非醫藥的(如運動治療),目前有許多不同之處理方式,已被證實對tic之頻率及嚴重度具減少之效果。以不同藥量治療妥瑞症,目的為儘可能去降低其症狀,並避免引起任何副作用,不過有時這很難取得平衡,因為每一個人對特定之藥物及劑量會有不同的反應,而且這些反應亦會因每天之不同狀況而異,因此藥物治療有時是一種不斷嘗試的過程。 比解決 tic 更重要的事 Tic是診斷妥瑞症的主角,可是只顧著解決tic並不是治療妥瑞症的全部。在孩童成長階段,因tic和其可能並存的過動、強迫症而造成退縮、壓抑、孤立、被排斥,少學習到許多社交技巧,甚至人格發展不健全。如何彌補這些,還有整體社會的接納,也是極待克服的難題。 |